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
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 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