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司汤达的小说创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
由钢琴家表演一场“柴可夫斯基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 )
A.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
B.浪漫主义的文艺 |
C.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 |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段话的本质是
A.否定中国戏剧 | B.批判传统文化 | C.鼓励戏剧创新 | D.反思传统文化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图涉及政治制度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1843年10月,德意志的一位诗人回家看望母亲时写了一首长诗,节选如下:“凄凉的十一月,日子已渐渐阴郁,风把树叶摘落,我走上德国旅途。来到国境,强烈的心跳震撼着胸底。并且,真的,连眼泪也开始滴沥。”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该诗的创作风格和可能批判的对象是
A.浪漫主义工业资产阶级的强大 | B.现实主义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 |
C.现实主义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 D.浪漫主义君主专制统治的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