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l872年,时人记云:“洋人租界地方,熙来攘往,击毂摩肩,商贾如云,繁盛甲于他处。”许多人离乡背井,来到此地,目的就是寻找从商谋生的职业,于是出现了士庶男女纷纷弃学弃农,援亲托友,流人上海,争趋从商。群趋从商成为此地人们的择业时尚。由此可见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在外力冲击下,沿海商品经济繁荣 |
C.民族危机加深,人口流动加快 |
D.清政府鼓励经商,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
C.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 D.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荫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战![]() |
C.抗日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 |
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 | B.义和团 | C.丁汝昌的部队 | 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歌颂的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 B.曾纪泽收回伊犁 | C.刘永福抗法 | 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
列强在近代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门户开放”政策实行 |
C.“二十一条”的出台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