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到1919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有8家,分布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远销海外,荣氏兄弟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可见荣氏兄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抓住了有利时机 |
B.经验丰富,策略得当 |
C.充分利用了中国资源 |
D.实践墨家“重义重利”思想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德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的材料多达26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担任过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 |
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
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 |
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 |
下列史实与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
A.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成新书写材料——蔡侯纸是中国最早的纸 |
B.《韩非子》中提到过最初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指南仪器 |
C.东晋的《抱朴子·仙药》提到“火药”——东晋时中国进入热兵器时代 |
D.元代王祯用转轮排字盘印成100部《旌德县志》——中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 |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
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