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
|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 D.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拉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
| C.巩固了工农联盟 |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商人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 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 | 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 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
|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
|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
| D.国民收入水平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宝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 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
| C.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唯物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革命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