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__。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1)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I.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_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II.若猜想②成立,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A.氨水 | B.食醋 | C.肥皂水 | D.苏打水 |
(2)向某溶液中加入蚁酸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种)。
小明、小华、小林和小军四位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浓HCl(具有挥发性)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小林同学用A装置制取氢气,他需要做的改动是__________________,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小军也用A装置制取氧气,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由此可以得出,其它条件相同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平时自己的衣物总是自己清洗,她发现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到手发烫,原因是洗衣粉溶于水(填“放热”或“吸热“)。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我们在实验室通常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其燃烧的燃料是乙醇,俗名酒精,酒精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属于(选填“纯净物” 或“ 混合物)”,是(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易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抽空多去野(如森林或海边)外走一走,那里的PM2.5值很低.
①PM2.5其实就是我国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填字母序号);
A.氮氧化物 | B.二氧化硫 | C.一氧化碳 | D.可吸入颗粒物 |
②今年的11月份至今,海安地区已出现多次灰霾天气,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冬季是灰霾日相对集中的季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PM2.5的一点有效措施有
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用FeCl3浓溶液浸润,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转化为黑褐色物质。针对该黑褐色物质,甲同学认为其中含有单质铁;乙同学则认为不含单质铁。为验证各自的猜想,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的微小气泡产生。如果黑褐色物质中含有单质铁,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同学提出疑问:(1)中实验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为此,甲同学又做了(1)中实验的对比实验:,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快停止。证明(1)中实验产生的连续的微小气泡是由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3)通过以上探究,乙同学赞同甲同学的观点,在甲同学的启发下,乙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证明黑褐色物质中含有单质铁的方法: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现象,说明其中含有单质铁。
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在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
(3)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的缘故。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集体创作了一个小魔术:“变色玫瑰”——用滤纸编制的白玫瑰喷洒无色液体乙后变红,继续喷洒该液体后又变为白色。组员揭密:喷洒无色液体乙前,白玫瑰先用某无色液体甲处理过;喷洒的无色液体乙是由两种液体混合而成的;组成甲、乙两种液体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液体乙可能是。
(2)液体甲中的溶剂是。
(3)玫瑰花由红色变为白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