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
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中共的某次会议上做出如下决议:“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 B.洛川会议 | C.七大 | D.遵义会议 |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皿,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 |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
|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
|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 A.九一八事变前 | B.西安事变前 |
| C.八一三事变后 | D.重庆谈判后 |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一个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 A.提出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 C.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
|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