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
(1)若A、B、C均为气体,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若A、B、C均为气体,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y、z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已知C是气体,且,在增大压强时,若平衡发生移动,则一定向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4)已知B、C是气体,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A的物质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________态;
(5)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少,则正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本题共15分)已知:①RCH2COOH+Cl2RCHClCOOH+HCl(R为烃基)
②R′-ONa+R-CHClCOOHR′-OCHRCOOH+NaCl(R,R’为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有机物E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合成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其中碳、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7%、8.2%。A与溴水取代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波峰。
(1)写出A、C的结构简式:A________、C_________。
(2)反应①属于反应;A→B的反应中,C2H5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4)B的系统命名是________________。
(5)有机物D的同分异构体F水解产物酸化后,能发生双分子间酯化反应形成六元环有机物M,则M的结构简式为。
(本题共13分)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Ⅰ |
向2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其中Fe3+ →Fe2+ ;请写出Fe3+ 跟S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Ⅱ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Ⅲ |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Ⅳ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Ⅲ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
① 经检验步骤Ⅲ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b.KSCN溶液c.KMnO4溶液
② 请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Ⅲ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本题共14分)X、Y、Z、W为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气体。Y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8。X的原子序数是Z的原子序数的一半。U原子基态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1。
(1)Z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U在周期表中位置为。
(2)在Y的氧化物OY2中,氧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3)在银氨溶液中通入W的气态氢化物,会出现黑色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1molX的气态氢化物在800~900℃下催化氧化放出226.25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
(5)U的含氧化合物M晶胞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则M的化学式为;氧原子的配位数为。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已知:①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时,易发生下列转化:(R、R′代表烃基或氢原子)。
②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双键的结构不稳定。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E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C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的结构简式为。A不能发生的反应有(填字母)。
a.取代反应 b.消去反应 c.酯化反应 d.还原反应
(3)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8,其充分燃烧的产物中n(CO2):n(H2O)=2∶1。则B的分子式为。
(4)F具有如下特点:①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核磁共振氢谱中显示有五种吸收峰;③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④除苯环外,不含有其他环状结构。写出符合上述条件,具有稳定结构的F可能的结构简式:。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Ⅰ.顺铂是美国教授B Rosenberg等人于1969年发现的第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配合物,它的化学式为Pt(NH3)2Cl2。
(1)与氮元素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的两种元素分别是,这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与NH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离子有、(各举一例)。
(3)碳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其毒副作用低于顺铂。碳铂的结构如图:
碳铂分子中含有的作用力有(填字母)。
A.极性共价键 | B.非极性共价键 | C.配位键 | D.离子键 |
E.金属键 F.键 G.
键
(4)碳铂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有。
(5)铂(Pt)单质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如下图甲所示,其晶胞特征如下图乙所示,原子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如下图丙所示。
晶胞中铂(Pt)原子的配位数为。若已知铂(Pt)的摩尔质量为M 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Pt原子半径为b pm,则该晶胞的密度为=g/cm3。(用含M、NA、b的计算式表示,不用化简)。
Ⅱ.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A和B,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B比A多1,基态B原子中含有三个未成对电子,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A2+在基态时外围电子(价电子)占据的能层符号为,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