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有
1社会大变革思想非常活跃
2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3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4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 A.1234 | B.123 | C.134 | D.124 |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 B.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
|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
|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
|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
|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
|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
|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
|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
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 B.国际贸易的发展 |
| C.世界银行的建立 | D.世贸组织的建立 |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得克萨司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 A.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
| B.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
| C.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
| D.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