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有
1社会大变革思想非常活跃
2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3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4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1234 | B.123 | C.134 | D.124 |
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
C.老子 “小国寡民”的思想 | D.墨子“节用”、“兼爱”主张 |
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
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 |
B.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 |
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 |
D.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 |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罗马法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③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被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 |
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判 |
C.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
D.罗马法蔑视生命权利 |
“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它所调节的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的 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法律指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习惯法 |
D.万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