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有
1社会大变革思想非常活跃
2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3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4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 A.1234 | B.123 | C.134 | D.124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
|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
下图是我国(1953~1998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图,其中有三次处于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所致 |
|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 D.苏联断绝对我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 A.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
下图是反映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漫画。有学者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德国的代议制不彻底 |
| B.德国议会不享有任何权力 |
| C.德国议会受制于政府 |
| D.德皇行使立法和行政大权 |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母,自耕农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政府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