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战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
B.美英在抵制日本扩张的态度上截然相反 |
C.英日同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对付俄国 |
D.美国对华持“门户开放”政策 |
《大预言:2049的世界》认为:“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下面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 | 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
C.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 D.葡萄牙和西班牙对外贸易发达 |
观察《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B.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加快开发 |
C.长期战乱是自然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 |
D.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
C.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1921年至1 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这一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公开的贸易 | 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 |
C.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D.国家放弃了对贸易的全部垄断 |
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说“(英国)工党刚出现时,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1918年工党发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工党在1924年和1929—1931年连续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 | B.英国工党就是英国的共产党 |
C.工党上台改变了英国政权的性质 | D.工党上台的原因是30年代的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