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 | B.感觉即知识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知识即美德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 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这表明()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
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
1920 年11 月 ,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一经济活动()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为罗斯福新政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