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
老家的树
①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遥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②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产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③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您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选自台湾作家郭枫的《老家的树》)
注释①[祖茔](yíng):祖坟
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分)
第①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段内容从三个方面概括。
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周二中的《阅读是一种定力》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较多的说法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而对于很多7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文章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学者的发现作开头,有何作用?(4分)
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人们失去定力的原因和培养定力的途径。(2分)
请指出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阅读《苍蝇可能感觉自己活了很久》,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苍蝇的寿命比大象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假如苍蝇对时间有感觉,它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吗?
②地球上的生物,对时间的感知是由神经传导的快慢决定的,也可以说每个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最新的研究显示,体积愈小的动物,新陈代谢率愈快,时间过得愈慢。这意味着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能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动态行为,它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慢动作回放。譬如昆虫和小鸟,它们在1秒钟所看到的信息,要比诸如大象等大动物看到的更多。
③研究人员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技术,来测量不同动物的眼睛处理闪光的速度。这项技术简称为CFF,它提供了一种感知时间的方法。【甲】它由快速闪耀的闪光点组成,看起来像一个连续光源。被测试个体如果能识别出个别的闪光,那么时间对它而言流动就较慢。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躯体的大小与眼睛对视觉信息反应的速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体积愈小的动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动作”。【乙】对人类来说,平均的CFF是60赫兹(即每秒60次),这是通常设置的电视图像的刷新率。狗眼睛的刷新率是80赫兹,对狗来说,电视图像看起来像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幻灯片。【丙】苍蝇的CFF是250赫兹,这就是说苍蝇眼睛对刺激动作的反应,比人类的眼睛快4倍以上,所以苍蝇很难被拍死,因为在人类看来迅速落下的一卷报纸,在苍蝇的眼中就像是慢动作。
④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对大象来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对苍蝇而言,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慢。苍蝇对人类来说是很短命,但是从苍蝇的角度来说,它们可能活了很长。
下列不符合文意或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不同的地球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
B.小动物的视野比大动物宽,看到的信息更多。
C.CFF技术可以测量动物眼睛刷新图像的速度。
D.苍蝇对生命长短的感觉可能和大象是一样的。

E. 第④段中“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一句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根据文意,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③段【甲】【乙】【丙】三处,哪处最合适?(2分)
有最快速的CFF的动物,会拥有生物学优势,因为这意味着面对威胁或者机会时,它们会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这句话放在处最合适。
文章标题中“可能”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句号省略号谢大立
⑴太阳还在赖床,句号就一身绒布衫,在小吃街和菜市场的岔路口等省略号了。省略号头天天黑起的菜,定要起早来镇子里卖。
⑵句号是因为从小就胖,脸圆得活像个句号而得名。不像省略号,瘦得五官、四肢离离拉拉地像那六个点。还因为句号说的话,后面都可以用句号;而省略号说话,一句话只说一半,另一半看看他人的脸色后再说。
⑶他要给省略号说的心里话是:这个村子里像他俩这个年纪的,就他们两个了,何况他们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庚,该把以前的一些不愉快都忘到后脑勺了,该像儿时那样两小无猜,做个度晚年的玩伴了。
⑷省略号来了,挑着一担菜来了。长手长腿筷子身,不是省略号是啥?句号这么想着,脸上的笑就抑也抑不住。又来卖菜?打过这句招呼后,脸上那笑的不恭,也没有藏起来。
⑸省略号一惊。省略号走路,头是低着的,像是在数步子,又像是想着心事。省略号急刹步,说:怎么是你,你这么早就来街上吃早餐。
⑹想不到吧?句号说,让你更想不到的是,我今天是特地起早在这里等你。说着,一双眼在省略号的脸上身上睃来睃去。多少年来,两个人还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面对过。省略号的额头上有汗,头顶冒着热气,土布衫上沾有泥巴,深秋天了,还赤脚穿着草鞋……句号有些心酸,话里也就充满了情感:我说老庚,你也该收手了。
⑺什么,收手?收什么手?大概是句号挡住了他前行的道路,也大概是担子太重,该歇息一会了,省略号小心翼翼地搁下担子,撩起肩上的汗巾擦汗,望着句号。
⑻句号避开省略号的目光。心里说,是呀,叫他如何能收手?他不像自己,一切都赶上了,结婚,老婆是百里挑一;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合起来一个好字;都出世了,才计划生育。他好不容易娶个讨饭的女人,生了三个女儿,才见到儿子……
⑼于是句号一叹说,儿女自有儿女福,孩子们的心还是让孩子们操的好。
⑽省略号说,你这话怎么让我听起来糊里糊涂的?我孩子们的心,是我孩子们自己在操哇!我的几个女儿虽然嫁得远些,但都很争气,且都是一双儿女,家庭和睦。大女儿早就住上了楼房,二女儿三女儿去年也建起了楼房,儿子在大棚种菜也是他们两口子在弄……
⑾好,好!句号一个好字接一个好字,好得省略好眉头又皱起了。句号说,你皱什么眉头,我可是真心为你叫好。以前我总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你并不比我差,既然这样,你就该像我一样,每月叫孩子们给点钱,我们两个做个玩伴,安度我们的晚年……
⑿句号轻轻地在省略号的肩上杵一拳,倍显亲切地说,我俩可是同年同月同日来到这个世界的,也就是结伴来的,虽然你托生在一个成分不好的家庭里,我借了那个民兵连长爹的光,但这几十年里,你哪次受委屈我不是在心里为你难受……
⒀省略号说,你是不是把话说得太远了,现在谁还有心思扯那些,你还是简单点,我还要赶路,我这担菜还要尽快挑到菜市场去,早一分钟就是早一分钟的价……
⒁句号也打断省略号的话说,我看你这家伙真是有点不够意思了,我这个想法在心里已经憋了好长时间了,百分之百的好想法,我们每天结伴到街上一趟,买点想吃的、喜欢吃的回来,过个无忧无虑的晚年,一块来到这个世界,一块离开这个世界……说句不该说的,我要像你,也有干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儿女多次请我进城给他们带孩子,去了我都回来了……
⒂我懂了你的意思。省略号接过句号的话茬说,可要我像你那样,我办不到,你说的那种日子我也实在是不想那样过,就说眼下,你赶街不过是去吃一碗馄饨或是一碗面,吃了回家干啥?睡觉!睡觉起来干啥?吃饭……而我,卖完菜,看看什么菜看好,下一茬我该种什么菜,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收获你懂吗?我有时候用收获的买一块排骨,有时候买一个猪头,加上萝卜煮一大锅,我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吃得乐呵呵的,乐呵呵你懂吗……
⒃罢,罢!句号打断省略号的话说,怪不得人们叫你省略号的,你就这么省略下去吧!说完,不与省略号再说,往小吃城走去。
⒄省略号也挑起担子,走上通往菜市场的道,歪着头,冲快步朝前的句号说,听好了,一个人如果感觉到活在这个世上无事可做了,他的人生不是打上句号了是啥?
(摘自《2012年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联系全文,思考第一节划线句子的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省略号”得名的原因。
既然句号与省略号是老庚,而且是童年的好伙伴,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第六节所写的“多少年来,两个人还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面对过”的情况呢?
赏析第六节划线句子。
省略号的额头上有汗,头顶冒着热气,土布衫上沾有泥巴,深秋天了,还赤脚穿着草鞋。
联系文章具体情节,分别概括句号和省略号对待生活的态度。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行文思路。
划波浪线句子中的“处处”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止,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着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四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盯紧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一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他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说,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也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然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认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手法。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