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
右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
某男性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他的下列细胞中,可能不含显性基因的是
①神经细胞 ②成熟的红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精子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右 图是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基因)。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该动物是雄性 |
B.乙细胞表明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C.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D.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
右图为一高等雄性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结构示意图。已知基因A位于①上,基因b位于②上,则该动物体产生Ab配子的比值不可能是()
A.100% | B.50% | C.25% | D.12.5% |
右图为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
B.该种动物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
C.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8个DNA分子 |
D.该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能形成4个四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