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 D.郡国制代替郡县制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B.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
| C.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
| D.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
明末清初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
|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
|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 B.专制集权的强化 |
| C.程朱理学的盛行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