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是维新思潮中重要的理论宣传者,他翻译的《天演论》宣传的思想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 |
B.战争的结局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悲惨 |
C.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
D.中国人并没有从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
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缺,人口遽降。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调整政策,户籍管理宽松 |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
C.鸦片战争爆发,国内民众逃亡 |
D.农民起义兴起,冲击统治秩序 |
“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见明政府()
A.管控重要商品经营 | B.保护民间对外贸易 |
C.加征民营商业赋税 | D.限制地域商帮发展 |
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虏骑所过,莫不溃散”。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 B.军事实力的差异 |
C.皇帝是否昏庸无能 | D.地方权力的大小 |
西汉前期针对王国问题,晁错的“削藩”和主父偃的“推恩”都着眼于()
A.王国领地 | B.诸侯爵位 | C.军事问题 | D.赋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