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⑴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⑵据材料二,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材料三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
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
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⑶据材料三,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⑷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14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片一 元杂剧壁画图片二 同光十三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杂剧能够兴盛的原因?
(2)图片二反映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什么戏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剧种的艺术特色。
(3)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看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
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
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
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
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
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
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一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1750—1900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时间 |
政体 |
国体 |
大革命之前 |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君主专制) |
封建专制 |
1789-1792年 |
君主立宪制(1791年通过宪法) |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
1792-1804年 |
法兰西第一共和(1793、1795、1799、1802年宪法) |
资产阶级共和制 |
1804-1814年 |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宪法) |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
1814-1830年 |
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宪章) |
半封建性质 |
1830-1848年 |
七月王朝(1830年宪章) |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
1848-1852年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 |
资产阶级共和国 |
1852-1870年 |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宪法) |
资产阶级帝国 |
1870-1940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 |
资产阶级共和国 |
材料三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是,它们大都受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了革命的光辉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者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件英国宪法性法律,并作出简要评价。(3分)
(2)根据图表分析法国政局的特点及其成因 。
(3)材料三所说的《宣言》是指哪一部历史文献?哪一年什么机构颁布的?(2分)
(4)综观以上各国宪法及其变化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