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右图所示:水槽内盛有澄清石灰水,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钟罩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 ;③ 。
现象①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现象②和③出现的原因是 、 。
④某同学用上述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结果发现与理论数据有偏差,其原因可能是 。(提示:本装置气密性良好)
暖水瓶内胆玻璃上镀有一层银,某活动小组利用废弃的暖水瓶内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其中分离混合物的操作已略去)。
资料: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⑴根据资料,不考虑反应速率的差异,实验时选用浓硝酸还是稀硝酸?说明理由。
⑵滤渣成分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推断其中成分最简单的滤渣对应的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⑶设计实验对成分最复杂的滤渣进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
滤渣成分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________________物质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________________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
预测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
物质是碳酸钠 |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氢氧化钙 |
|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 |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部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Ca(OH)2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
(3)丙同学根据反应③得出结论:实验室存放碱溶液时需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将Na2CO3溶液加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对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产生了兴趣。请你一同参与以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OH﹣。Na2CO3属于(选填“酸”、“碱”、“盐”);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
【进行实验】同学们取了三份酚酞试液进行下图实验
(1)实验I的目的是为了 ;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 ;
(3)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观察到生成 。
【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32﹣使酚酞试液变红;
【交流反思】(4)老师看了同学们的探究结论说:“Na2CO3溶液使酚酞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可能是 。
【拓展应用】同学们称取10g纯碱(杂质只有氯化钠)固体,将其加入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使气体全部放出(忽略CO2在水中的溶解),得到氯化钠溶液56.7g。请计算:①反应中产生的CO2的质量;②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解题过程)
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1)小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实验现象: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 。
(2)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她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