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张迪安《碗》,完成小题。(共15分)
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
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天遂人愿的事情总是如此少,原谅我,妈妈,这顿饭又要您自己吃了,我的灵魂永远停在这铁轨上了。家里地上那个打碎的碗,您收拾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不要被碎片划伤了手,我知道您的心在滴血。
⑥冷冰冰的陶瓷碗里有没有留下这样一段温热的话语:终于能见面了,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这次我给你买了很多的礼物,吃的、玩的,还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碗,以后用这个喂你吃饭吧,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如果我回来发现你没有长胖,我可就生气啦!对不起,对不起,宝宝,妈妈……回不来了,是妈妈不好,以后再没有妈妈给你端你最爱吃的鸡蛋羹了,宝宝的小碗再没人能暖热了,以后……以后……再也看不见汤匙那边妈妈的脸了……宝宝,你别哭呀,我和你道歉好不好?
⑦死亡人数至今未明的事故,牵挂着多少人的心,上面的故事会在多少家庭里发生?打破的碗有多少?空出来的碗筷有几双?原本盛满佳肴的小碗,如今被苦涩填满,原本幸福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最煽情的催泪晚会。
⑧最近的新闻上报道说,故宫也打破了一只碗,一只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宋代哥窑碗。霎时间举国上下的媒体都把闪光灯对准了故宫。给予追尾事故的目光就此被转移。同样是碗,王公贵族家的和平民百姓家的果然是不能比,有哪家媒体统计过,时至今日,追尾已经欠下了多少顿团圆饭?
⑨宋代的哥窑碗自然很贵重,然而平民家庭里的碗也很贵重。一餐一饭,一只碗也可能陪伴人终老,看到碗角的磕碰也许就能想起某次晚餐上发生的趣事,摸到碗沿的弧度就能回想起母亲盛饭时手掌的温度,一只碗里的记忆又是多少钱可以换来的呢?
⑩打破一只碗,咣当一声,惊醒了多少美梦?一地碎片划破多少现实?捡起碎片,手掌划破,流出的是多少人的泣血哀歌?触感冰凉,多少家庭从此以后就要冰冷度日?打破的碗,你我都无法再将其焗上,只有午夜梦回时,那只碗才会回到当初的温暖。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细小的“碗”入手,巧妙联系,以小见大,角度新颖。
B.第⑦段和第⑩段中一连串的问号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哀痛,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C.第⑨段两个“贵重”的含义不一样,前者指举国上下对它很关注,后者指它满载亲情。
D.文章语言自然流畅,一些排比句式和排比段落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联系文章和生活,谈谈你对“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的理解。
把第④段中的“我”改为“他”,“你”改为“妻子”可以吗?为什么?
说说第⑧小节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文章内容,理解第⑩小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带着伤痕飞翔(朱毅帆)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⑺它向往飞翔,向往着靠自己的能力骄傲地活下去。它不断尝试着,一次次从窝边跳下去,体会着飞翔的感觉,一次次摔在树丛中被父母带回来。
⑻这是第几道伤痕了?它自己也不记得了。这天和以前一样,它又一次掉在了树丛中。但父亲对它说: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一枚勋章,它见证了鹰的勇敢和坚强,见证了鹰的拼搏与努力。
⑼伤痕不仅留在它的肉体上,也留在它的精神上。除了身上的伤口,还有同伴的嘲笑声和蔑视的目光。它把伤口上的羽毛梳理好,不让树枝把它们弄乱。因为它要带着这些伤痕——这些勋章,学会在天空里飞翔。
⑽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滑翔了。它顺着风,从高高的窝里跃下,在天空中扑打了几下翅膀,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弧线,然后缓缓地降落在了地面上,它第一次不是重重地摔在树丛间。它的泪水第一次流淌了下来。它又想起自己身上那些累累伤痕,那些见证了它所有梦想和一次次努力中失败的伤痕,此刻都化为了它飞翔的希望。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它把这一天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连同那些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痕。
⑾从此,它每天都要跃出窝去,逆风展开那双带着无数伤痕的翅膀。终于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飞翔了。它能熟练地煽动翅膀,能控制自己飞行的姿势和速度,虽然它知道自己的飞翔还有一些缺陷,双翼和双脚还不能很好地配合,但是它的确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飞起来。那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伤痕,成了它振翅蓝天的动力,真正成了父亲所说的勋章。
⑿它把每一次练习当做自己飞翔的新开始,把每次成功的降落看成是自己飞翔的一次小结。它带着伤痕越飞越好,越飞越高。
⒀它成了一只虽不完美但却勇敢的真正的雄鹰……
( 转摘《微型小说选刊》2010·8 )
、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的其余两个阶段。(每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 扑打翅膀,画出弧线 →
、文本第⑷、⑹段中反复刻画小鹰“抬头望着天空”这一神情,请结合上下文细读,说说你能从中读出它怎样的心思?
、第⑽段中写道:“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个“含义”?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①一日经过北京木樨园被称为“浙江村”的一条拥挤杂乱的胡同,一阵叮叮咚咚的温州鼓词声钻进耳朵,驻步聆听直至忘情。同行的北京朋友面面相觑,他们哪里能明白那时的我心潮汹涌思绪飞回儿时……
②小时候的我就很喜欢温州鼓词,也是在温州鼓词铿锵有力的渔鼓和词人优美的唱腔里熏陶着长大的。七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现代风一样满街跑的流行音乐,唯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除了露天电影就是这温州鼓词。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像喇叭花一样的黑色喇叭,每天清晨或每个午后,喇叭里总会响起乡里播送的清脆悦耳的鼓词声。大概只有那么几个牒,每天重复着播放《楼台会》、《碧玉簪》选段、《倪兰贞相思》,我们也百听不厌,所以对于其中的片断基本上也能背唱下来,还学得有模有样的。没有唱词人那几样的家生伙⑴,那牛筋琴的声音,渔鼓的咚咚锵锵全是两瓣嘴唇一条口舌里出,很有意思。
③温州鼓词,唱腔优美动听,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返。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给人留下了黄沙淘尽始得金的喜悦。关于善恶到头的报应,关于三纲五常的道德关系行为规则,都在曲折离奇优美动听的鼓词里得到彻底的诠释。
④当然,这些对于当时还只有十来岁不谙人世的我没什么影响,只知道好人落难总会有人救,坏人结果总会死掉。而对我直接发生作用的是鼓词里应用频率很高的语句,它曾使我的作文水平一度飙升。比如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段词文且慢表,再唱某某在路上”或说“一口难表两家话,再唱某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或概括性极强的词句,“把来龙去脉一一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说真”等,这些句子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都会给老师带去意外的惊喜,所以老师看着我的作文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还有每段词文总以诗句开篇,如“花有清香月有影,处处山歌乐兴兴。香莲碧水动风莲,莲风动水碧莲香”、“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给那时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贫乏的我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有朋友夸我文学底蕴深厚,我不敢承认,但如果有,这实在也是得益于温州鼓词了。
⑤那时,在乡村,除了乡广播里播送的外,听鼓词的机会也是不多,因为温饱还成问题呢。要听词,得请词人,请词人,就得给钱。所以当生产队里某某人偷了生产队里的什么,便是罚词。那可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喜事。被罚的人当然心里不爽,可是我们不顾,有词听就高兴。
⑥夕阳西下,猪羊回圈,鸡鸭归巢,晚饭后的乡亲们便自带凳子陆陆续续地来到了黑漆漆的大堂里,大堂的墙壁挂着两盏三个灯头的柴油灯,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摇晃晃。墙壁前放着一张大的八仙桌,八仙桌上倒放着一张小方桌、一张方凳和一只靠背竹椅子,这就是唱词先生摆放器具的地方及座位。早到的妇女们在台下边聊天,边缝鞋底或织毛衣,男人们则天南地北地谈着天,把水烟抽得吧嗒响,小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疯了似地乱窜。
⑦唱词先生终于上台了,台下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仿佛谁都闭息,目不转睛地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先生在竹椅上坐下,给倒扣着的小桌子脚绑上细绳,放上牛筋琴,再在小凳子脚上绑上细绳放上扁圆的渔鼓。稍后,台下又骚动起来,原来是一些迟到的人赶来了,没地方坐了,正在叫谁挪挪。
⑧咚咚咚……一通鼓,人们一下子全静了下来,连刚来的人也是尽量放轻落椅的声音。台下的眼球全集中到台上了,包括乱窜的小孩。此后听众的喜怒哀乐全凭唱词先生一人操纵,台上喜,台下笑,台上悲,台下泣,时喜时忧,时哭时笑,在别人的故事里笑着自己的笑,流着自己的泪。到了十点钟左右,词唱到高潮,此时的小孩已趴在凳子或靠在大人的怀里沉沉睡去,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男人们手里夹着一支烟,伸长脖子,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台上,生怕漏过只字半语,手指被燃尽的烟烫了一下,才回过神来,猛地扔掉烟头,一脚踩灭,又继续全神贯注。女人们一手拿着鞋底,另一只手扬起的手却停在半空,好容易回过神来缝一针,却刺中了手指,赶紧放到嘴里吻一下,眼睛又移到台上去了。
⑨听得多了,村子里的人大多会唱一段或几段鼓词。高兴的时候唱“快板”,急管繁弦似的道出快乐和大家分享;痛苦的时候唱“慢板”,哀哀怨怨,凄凄惨惨戚戚,用肝肠寸断的唱腔熨平心里不快的皱纹;从田里归来时,也一路“高歌”回来。我想:那劳动时的劳累和困乏,便在咿咿呀呀里涤荡净了吧。
⑩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你听,那古老的小巷里,那人头攒动的老人亭里,那乡村里的粗壁陋墙间,鼓词声正破空而来……
[注释]家生伙⑴:温州方言,文中指表演鼓词的乐器。(选自2010年2月《温州日报》,编者有改动)
、文章的题目《遥远的温州鼓词》有什么含义?
、第④段划线句“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第⑧段中“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第⑩段写到:“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11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
12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哦,我亲爱的儿子,你懂吗?此刻的睡梦中,你梦见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了吗?......
13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阅读全文,请概括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本文作者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从文中找出拥长大的儿子入睡时的心理感受的词语。(2 分)
()—→()—→( 温馨而矛盾)
、第12段中“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你怎样理解?
、针对下列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共有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 背影》)
【链接二】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济南的冬天(选段)
老 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①段中,最能突出济南冬天特征的一词是“____________”。
、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②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选文第③段是按空间顺序展开描写的,请在括号中填上表示空间顺序的词语。
山上—→()—→ 山坡—→ ()
、选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试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选文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根据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那一声吆喝
①“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②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③“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④“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⑤“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⑥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⑦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⑧“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⑨“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⑩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11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12雾,散了。我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13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有删改)
.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
.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