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33年《申报月刊》报道: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这篇报道的相关背景不包括(   )

A.中国的内忧外患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
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D.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现热潮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生丝的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段话主要表明

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
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从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我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下列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C.农业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工商业没有广阔的市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