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
|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 A.农业 | B.手工业 |
| C.商业 | D.海外贸易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
|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
|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
|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
| 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
| 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 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