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
B.宣告“冷战”的开始 |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野心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
B.推动水利的兴修 |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