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这主要是指他的作品
A.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
B.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民的失望 |
C.用小说形式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
D.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
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 |
C.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此段材料不能用来说明:
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风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 |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近代中国往往开风气之先 |
C.近代以来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与近代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中西交流有关,也和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南京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1页)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突出的是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 B.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