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

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
B.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谨
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
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

唐诗曰,“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宋词云“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嫩曲罗裙胜碧草”。唐宋两代人们审美观的不同,主要是由于()

A.程朱理学的影响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对外交流的频繁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汉代中期国家法制开始规范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