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盲目自信的心态 |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持此观点的理由最准确的是
| A.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
| B.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
| C.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 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 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
| C.政府与农民矛盾缓和 | D.农民爱国热情最高 |
梁启超在与康有为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病”和“药”分别指
| A.奴隶性;自由 | B.腐败;共和 |
| C.奴隶性;科学 | D.腐败;民主 |
下列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 B.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 C.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