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该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 |
| B.毕升改进后提高了印刷效率 |
| C.宋元时期开始向外传播 |
| D.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重大变革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对下列三幅图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这是三部能够体现启蒙思想原则的法律文件 |
| B.这三部法律文件的执行效果不同 |
| C.这三部法律文件都能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
| D.这三部法律文件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 A.分权制衡 | B.虚位元首 | C.议会权力至上 | D.责任内阁制 |
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C.重视法律程序 |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