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4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别,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l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回答:
(1)中日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两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l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的巨大分界线”是指什么?为此,日本有识之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日本政府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马克思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这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3)材料二中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4)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