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莲原产南美州,作为入侵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科研人员对生长于江苏南京的凤眼莲进行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当光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强度就不再增加,这时的光强度是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当光减弱到一定限度时,光合强度就测不出来(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正好相等,比值为1),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图一和图二分别是通过实验测得凤眼莲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实验时间为8月某晴天上午9时进行,此时自然光强度为500±50 μmol/(m2·s)。图三和图四是研究人员研究凤眼莲叶片中物质或生理过程的变化所绘制的曲线。据图分析:
(1)当光照强度从饱和点2458[μmol/(m2·s)]到2800[μmol/(m2·s)]时,叶片光合速率仍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凤眼莲对强光环境 ,与原产地相比较,该地区凤眼莲光合强度主要限制因素是
。据图二,凤眼莲最适光合温度范围为 。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主要表现
在光合作用的 阶段。
(2)科研人员对生长该地的凤眼莲、玉米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测量,获得如下数据:
|
凤眼莲 |
玉米 |
光饱和点μmol/(m2·s) |
2458±69 |
2550±37 |
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m2·s) |
34.50±O.72 |
30.36±O.42 |
光补偿点μmol/(m2·s) |
20.25±2.60 |
29.75±2.42 |
与玉米相比较,能充分说明凤眼莲生长较快的原因有:
①最大净光合速率高,强光条件下能大量积累有机物;
②
(3)处于图三状态的植物叶片可能正处于 过程中,图四显示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用水蚤进行如图实验:
(1)原共同在①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些水蚤能在②号试管中生存,有些能在④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的。
(3)③号、⑤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________,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________。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
请回答:
(1)a和b说明了什么?
(2)e和d说明了什么?
(3)e和f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下图表示黄瓜的雌蕊柱头授粉与否对子房生长影响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a、b发生差异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号码表示完成反射活动的途径是:
[ ]→[ ]→[6]→[ ]→[ ]
(2)脊髓灰质炎的病因是病毒损伤了前角的___________细胞体,导致了骨骼肌瘫痪。
(3)若此图为排尿反射示意图,则人有尿意,是通过图中[ ]处的___________将神经冲动传至___________产生感觉;如某人的脊髓胸段被意外事故横断,其表现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横断处在腰部以下,其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甲、乙、丙、丁四株月季扦插枝条,分别作以下处理:甲株为带芽枝条,乙、丙、丁去芽,但丙、丁两株用两种不同浓度的人工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下端。栽植后,丙株生根很少,丁株生出大量的根。请回答:
(1)甲株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株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株生根很少,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株生出大量的根,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说明:生长素是由___________分泌的;生长素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