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了87次战争。其中,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战争的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联系 |
|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
| C.战争造成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
| D.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分布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即将举行的大选中会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却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的是( )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
| 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
| C.两极格局的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
|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 |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
|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
|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
|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
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
|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
|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
|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