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陈独秀 |
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 A.然灾害严重 | B.长期战乱 |
| C.兵役徭役繁重 | D.境恶化 |
《左传》记载:“(鲁国的征税方法)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材料表明了
| A.井田制彻底瓦解 | B.公田数越来越多 |
| C.均田制不断推行 | D.土地私有得到承认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步最主要在于
|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
|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
|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
|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
| B.中央集权加强 |
|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
|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
|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
|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
|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