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地回答他( )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支持 |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者,建立和巩固政权 |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联合中共,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出中国 |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蒸汽机大量使用后,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这是因为蒸汽机
| A.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 B.使企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
| C.促进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 D.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①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②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④美国掌握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大约1/3的决定权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晚清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重点应当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但是实施的结果,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一筹莫展。当时中国钢铁业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
| B.清政府尤其是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
| C.重工业投资多、周期长、利润少,私人不愿意投资 |
|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