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关于该地I阶段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
影响该地Ⅲ阶段到Ⅳ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 | B.交通运输 | C.劳动力 | D.市场 |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下图是甲、乙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同一纬度,乙地区比甲地区无霜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乙地的地势比甲地低 |
B.乙地离海近,甲地离海远 |
C.乙地河网密度比甲地大 |
D.乙地受西风和暖流影响,气候的海洋性强 |
甲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 )
A.100<T<150 | B.50<T<150 |
C.150<T<200 | D.50<T<100 |
关于两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小麦,一年两熟 |
B.乙地:春小麦,一年两熟 |
C.甲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
D.乙地:冬小麦,一年三熟 |
以下经纬网图中,①点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在赤道上,相邻两经线间的最短距离均为2220千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⑥点的经度是( )
A.120°E | B.80°W | C.80°E | D.180° |
若①②两点同时位于晨线上,则此日②点的昼长时间为( )
A.6小时40分 | B.9小时20分 |
C.12小时20分 | D.14小时40分 |
西藏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有()。
A.核能、潮汐能 | B.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
C.水能、太阳能 | D.石油、天然气、煤炭 |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之间经过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
A.乌鲁木齐、河西走廊、黄河、福州 |
B.包头、秦岭、大巴山、南宁 |
C.酒泉、兰州、秦岭、广州 |
D.拉萨、长江、黄河、北京 |
造成图中①、④两地降水量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处地势高,④处地势低 |
B.①处干旱地区,④处为湿润地区 |
C.①处为背风坡,④处为迎风坡 |
D.①处受夏季风影响弱,④处影响强 |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地区(虚线以西)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有寒流流经 |
B.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 |
C.沙漠区,空气中尘粒多 |
D.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
关于乙地(虚线以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 |
B.属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 |
C.气候类型与图中大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
D.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