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解析。20分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5分)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 有何进步意义?(5分)
(3)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10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中东发现了储量达全世界总量2/3的石油——如果说现代化的西方全球征战史,无不以资源争夺为核心,而这种争夺又以石油为甚。正如基辛格所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深入梳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此后的中东各场战争,石油的争夺无不深藏其间,成为关键因素。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欧佩克联合进攻的黄金时期。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成功地使用了石油武器,完全收回油价决定权,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欧佩克把石油斗争扩大为整个第三世界的原料斗争,抗击霸权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70年代欧佩克两次原油大提价,在西方世界触发了两次影响深远的石油乃至经济危机,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消费国经济衰退。此后,主要石油消费国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战略储备,对欧佩克原油需求明显降低,国际油价长期低迷,欧佩克石油收入锐减。
——陈悠久《欧佩克发展历程与新世纪挑战》
(1)列举两例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石油的争夺无不深藏其间,成为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欧佩克进人黄金时期的主要背景及历史影响。(11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上谕,陆续推行新政。1901年,清政府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为了筹饷,清政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为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清政府“裁冗衔”、“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但往往是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
(1)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6分)
材料三: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图一

图二: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二的朝代和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
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朱子语类》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制度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