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请列举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本题目为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提示性题目:评价“辛亥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
①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的领导人问题
B.革命的政权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得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海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自明朝第五代皇帝……,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7世纪中叶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材料二当前,世界形势最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所发生的种种量变与质变过程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内的所谓“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50%,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亚、中东部分产油国,以及拉美等地在内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持续增长……德、法、英新一代领导人主政,协力化解欧盟制宪危机,为欧盟一体化和共同外交注入活力。欧盟向世界第二大战略力量演化的趋势明显,日本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政治上继续加紧向“正常国家”迈进。
——徐坚《中间力量的兴起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三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变成边缘地区。……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刘鸣《以世界体系理论与全球化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20世纪中叶,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分别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边缘”关系,并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材料二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材料三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2分)
(2)分析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列举美国是如何实施乔治·凯南主张的。(3分)
(3)依据材料三对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作简要评价。(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