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犹如社会中的人,“有生必有死,有死方知生”。“有死方知生”说明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A.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B.导致的失业必然引发社会不稳定
C.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会侵犯破产企业职工的正当权益
科目 政治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某从事快递工作,为增加收入,让其16周岁儿子张乙帮忙送快递。某日,张乙将曹某的快递错送给了曹某邻居陈某。陈某以为是自己的快递,拆开后发现是曹某的隐私物品,遂送还给曹某。曹某认为隐私被泄露,非常生气。以下说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①张乙有收入,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侵害曹某隐私权的行为人是陈某与张乙

③张乙父母应向曹某承担民事责任

④曹某隐私权没有被侵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下图漫画《原因被我找到了》启示我们(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C.

要敢于承认矛盾,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

D.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据此回答问题。

1)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该项目启动8年后,那曲从无树变成有树。根据该事实判断:成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那曲可以种活树的(

A.

前提条件

B.

充分条件

C.

必要条件

D.

充要条件

苏绣和青铜器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家非遗苏绣传承人付某及其团队经过八年探索,绣出“岁月斑驳”的青铜器苏绣作品(如图),实现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对话。据此回答问题。

1)付某将美术立体光影理念融入传统苏绣技法中,用丝线色彩表现青铜器立体感;为呈现青铜器的沧桑感和金属质感,他十分讲究丝线颜色和粗细的使用,所用颜色超千种,最细丝线只有常用的1/128;他还改良传统“苏州双面绣”针法,独创“双面乱针绣”“乱针双面三异绣”和“速写绣”针法,逼真地还原青铜器。关于付某使用的思维方法,最具概括性的是(

①用分析法对苏绣丝线做定性、定量和功能分析

②用分析法分别对苏绣题材、丝线、针法做定性、定量或功能分析

③用综合法综合苏绣题材与苏绣的内在联系,完成青铜器苏绣作品

④用分析法定性分析苏绣题材,用综合法综合苏绣针法和丝线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从“岁月斑驳”的青铜器苏绣作品可以看出(

①题材多样化丰富了苏绣的内涵

②技法创新增强了苏绣的文化底蕴

③坚守自身特色才能保持苏绣的生命力

④融入美术光影理念增添了苏绣的魅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创历史新高。大型演出热度不断走高,演艺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应用,极大提升了观众的交互感和现场体验感;旅游景点、城市街区推出“演出+”,民众综合消费潜力充分释放。这些现象说明(

①推进文化事业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③演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④文化资源供给能力的增强带动文化市场繁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