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培植同情心
我很喜欢小品演员蔡明,这倒不是因为她的演技和容貌,说老实话,这两点她也就是平平而已。让我感动的是她的一件小事,蔡明每见到街上有人乞讨,总要给钱。朋友劝她说,这些乞丐看着可怜,其实有不少都是假的,人家就是靠这发财的,家里的小洋楼都盖起来了,比你住得还宽敞。蔡明点点头,若有所悟。可是下次碰见乞丐,她还照样掏钱。朋友问:你怎么还傻呢?她解释说,万一这个是真乞丐,他家里没盖楼呢?一个富于同情心的演员,也许无法成为表演大师艺术巨匠,但可贵的同情心,却会使他的人格大放异彩,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热爱。
在19世纪末的西伯利亚,富于同情心的小镇居民,常常在深夜房外的窗台上放着酸奶、面包和旧衣服,以供那些从流亡地逃跑的十二月党人食用,一些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就是靠着这些食物和衣服才逃出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小镇居民的名字至今谁也不知道,更不见经传史册,可他们的善举,不仅温暖了冻饿至极的十二月党人,也至今还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以,人不可无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诗人杜甫,只有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滚烫的诗句,才能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大师龚自珍,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肺腑心声,表现了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面似冷峻的鲁迅先生,则因“____________”的拳拳之心,更益显其思想之深sui,道德之高尚;而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遇难矿工家里慰问吊唁,潸然落泪,温家宝总理用满腔真情告诉我们什么叫“情为民所系”。
同情心还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世界各国人民纷纷解囊相助,中国人也不甘落后,短短几天就捐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与物资,这也是对地球村居民同情心的一次大检阅、大洗礼。还有一件事也使我们很感动,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悼念海啸遇难者,在演奏中取消了最欢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中断了,主持人走上台,悲壮地讲到海啸灾难,讲到此刻要向灾民捐款,为此,今晚将不再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可以说,这是历年来一次最人性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世界。但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同情心也要靠精心培植和维护,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全社会都为同情心叫好呐喊,才能形成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环境。
根据拼音写汉字(2)深sui (    )
第三段划线内容采用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的证明了____________。结合语境,该段横线处可填上的鲁迅诗句是“___________"(7)
选文第3、4段的顺序不宜颠倒,理由是(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_________

A.蔡明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演员,人格重于演技。
B.孟德斯鸠的话的意思是:同情心是善良心的源泉。
C.文章第3、4两段主要阐述了培植同情心的重要意义。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培植同情心。

简述《小巷深处》或《窃读记》中人物具有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意义。
(提示:文中的人物分别为“盲人英姨”和“书店店员”)(4)
情节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
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 “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都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画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30字以内)
古人说:成由节俭败由奢。当下,习近平主席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同学们让我们躬身自省,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奢侈或浪费的行为吗?联系实际说说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不少于50字)

阅读下面文章。
从容淡定
陈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选自《杂文月刊》2013·3上(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第②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
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
具体说说文章第⑥段引用古话“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陈荣生 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选自《美文》(有删改)
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
树的经历:
女孩的感受:
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探险家与骆驼
余显斌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他们从家里出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了,望着他。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甩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
残阳如血。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了。驼仍没忘记自己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打起了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A】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火辣辣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也是这个市的市民,更是这个市的光荣,也是这个市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风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
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选自《2012中国小小说》,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他感到“轻松”和“沉重”的原因。
试分析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
本文描写人物的文字形象细腻,请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
关于本文的主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你围绕下列三组关键词中的一组,结合全文,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自私——无私、善良——卑鄙、职责——本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