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30°N纬线圈和72.5°E经线”,其中30°N纬线上由10°W向西到155°E为夜半球,同时72.5°E经线上只有CD段处于夜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4分)
(2)图中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方向。此刻北京时间为________,30°N纬线圈上既位于夜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日一架飞机在B地日出时起飞,飞往A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时间是_______小时,飞行员始终看到太阳位于飞机的__________方向。(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和突出,能源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材料二图8是中国新能源分布图
(1)读图8,至少说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三种新能源。
(2)多年来,我国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请从生产和运输两个方面说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3)我国在进一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请例举措施。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该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3)该农场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是()
A.畜牧业和种植业生产上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
B.畜牧业和种植业时间上互补 |
C.农场经济收入不稳定 |
D.过度消耗土壤肥力 |
(4)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该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13、图14回答问题。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图中看出,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负担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人口数)×100%。读1950年-205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期达到顶点在___ ____年前后,此时的人口负担系数约为__________。
(2)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长约为________年左右。
(3)关于“人口机会窗口”期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
A.由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为传统型
B.三个国家在“人口机会窗口”期劳动力充足且工资低廉
C.“人口机会窗口”期以后,15岁至6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
(4)“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是______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