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20分)
我们需要出走
①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佛罗伦萨认识一个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拿着一学期扫厕所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这样的青年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我们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③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 )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也很难有出息。很多人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当你清楚自己爱什么,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此外,“壮游”的“壮”字,并不是炫耀,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④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检查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在旅游里面,我们能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
⑤到吴哥窟,我总会带朋友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在台湾,我老觉得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有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所以
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在一个环境久了,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学习、聊天、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⑦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⑧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相关链接】
壮游,即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进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交互“深”。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一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
但后来,壮游的传统在中国逐渐消失了。第③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
A.即使 | B.如果 | C.所以 | D.或者 |
第④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其作用是____ (4分)
对第⑤段加点词语“这样的经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富有与否,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
B.贫穷的人,有时运比物质富足的人快乐。 |
C.一个人物质上越贫穷,精神上就会越富有。 |
D.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感动和震撼。 |
从全文看,“我们需要出走”是因为它能让我们(1) (2)____(3)
阅读全文和相关链接,文中多处提到“旅游”“壮游”,为什么作者在题口中用“出走”,而不用“旅游”“壮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有删减)文章中说“前夜的残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
结合文章说说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5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弄斧就要到班门
①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②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③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后来蜚声于世的科学家,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④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⑤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⑥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⑦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⑧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⑨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个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弄斧就要到班门!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⑤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街印象
①吴头楚尾的江南有条老街。
②这条街,一头连着宁静自守的山,一头连着流荡自如的水。山水间的老街,得山之稳重,得水之灵动,像一位惯看秋月春风的老人,端坐在江南,端坐在鹊江边。
③“长街二三里,店铺数百家”,这样的景象已越千年。阳光透过法国梧桐的树叶斑驳地洒在街面上,仿佛穿透了时空,把空旷的街面照得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可就在你迈脚间,所有这些又飞得无影无踪。
④其实,定睛细看,老街的风韵遗迹还清晰可见:飞檐翘角、镂花窗台、水上吊楼等明清结构建筑仍历历在目。正街的店铺还保留着前店后坊楼下经营楼上住宅的格局,正门都上着陈旧的木板门,木板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殆尽,暴露出木头的筋骨。逝者如斯,令人触目惊心,难道老街的历史被时间冲刷得就只剩下这筋骨暴露的扇扇木板门了吗?
⑤走进一间打开木板门的店铺,这是一个理发店,两位老师傅的年龄虽大,或许也不及木板门的年龄一半大。他们从学艺到从业,就一直在这间稍显幽暗的店铺里,展示着他们的顶上功夫。陪同他们的是一把只有在这里还能见到的手动推剪、一把牙齿不全的桃木梳、一把剃刀和一块油光锃亮的荡刀布。这里没有旋转的彩灯,墙上没有帅哥靓女的艳照,只有和老街殷殷相伴的娴熟手艺。此时,身躯佝偻的老师傅为老顾客围上渍斑的围裙,在胡须处焐上毛巾,缓缓转过身来,慢条斯理地拿起剃刀在荡刀布上有节奏地来回荡着。荡完转身,为顾客揭去毛巾,在面庞上涂上皂沫,操起剃刀,一丝不苟地彰显手艺。顾客闭目养神,半睡半醒地享受剃刀刮过的那份快意。一会工夫,顾客的面庞便容光焕发,对镜而视,自觉精神抖擞。老师傅摘下围裙,再为顾客慢悠悠地做颈肩部按摩,慢悠悠中送给顾客又一份舒坦。
⑥老街的风韵遗迹在这份惬意和舒坦中苟延着,传承着。
⑦出理发店,再往上街头逛去,店铺似乎更萧条些,原来这条正街上的商铺先是随着民营化的步子迁往后街各自发财去了,而后,在近几年,不论发大财发小财的人又都搬迁到集镇新区去了,单把一扇扇筋骨暴露的木板门和不愿挪窝的老人们留在了老街。
⑧一扇扇木板门就像一位位耄耋老人守候故土般地守候在老街上,神情孤寂外还有几分呆滞。然而当你读到张贴在它身上的一幅幅春联时,你便会发现一位位老人的思想是那样富有个性,卓尔不群。
⑨“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这是曾挂在徽州民居上教大家做人的对子,被老街的商人带到老街,张挂在自己的店堂外。同一店堂里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广种福贵田香流橘井,大施仁石灵采上云山”。老街上有名的联句不胜枚举,老街的老人们都能说上一二。像广大药店的“仁方到处堪寻药,济世无财可学医”、茶馆的“花前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这样的门联,老街人更是家喻户晓。
⑩老街人贴上的春联,早演绎成老街的景象,人们把它深深刻在心底,再把它带到天涯海角。离开家乡不论多少年的老街人,都会在闲暇时凭窗凝望,其实窗子外并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风景,游子们的沉思是因为他们想起了故乡,想起了老街。
11他们想起老街的店铺和店铺里敦厚朴实的老板和伙计,他们想起梅子熟时整条街都会弥漫起白兰花的香气,他们会想起鸡汁茶干、小磨麻油、油糖蒸糕、糯米水籽、炕炉酥饼和油炸毛豆腐,他们还会想起如银的秋月洒在慈塘湖面上的柔情。情到深处,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道:“沽酒有村垂柳锁,采樵无路落花封。胸中不用吞云梦,一览烟波几万重。”
12是的,他们想起了他们的起始点。身在天涯海角,倦了,累了,老街成了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老街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
13老街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在巷子的足音里、在木板门的剥蚀间、在游子们的怀想中悠悠地积淀着峥嵘,积淀着真实,积淀着一代又一代古镇人的道法自然的故事。“老街的风韵遗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6分)
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山水间的老街,得山之稳重,得水之灵动,像一位惯看秋月春风的老人,端坐在江南,端坐在鹊江边。
(2)老街的风韵遗迹在这份惬意和舒坦中苟延着,传承着。第⑧段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作者在第12段中说“身在天涯海角,倦了,累了,老街成了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老街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为什么只有老街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0分)
说知论智
①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
②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
③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④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远大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我还喜欢讲一句话:智慧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好的风度,更宽阔的心胸,更从容的举止,更自如的挥洒,更多的包容与耐受,当然也有更多更多的自信、自尊、自爱。
⑤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庄常常抨击或贬低“知”,提倡厚朴,反对滥用智谋。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
⑥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⑦我们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思索,有所尝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请概括出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
说说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获得智慧?(4分)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小题。
谁在指挥火星碎石
①人类送到火星表面上的火星车发回了大量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上,科学家发现了火星岩石的一些怪现象。
②比如,火星上的碎石分布似乎很有规律,直径在几个厘米的碎石会以一定的距离散布在地面上,它们的间距往往很固定,在几个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不会出现几块碎石靠得近而另外的碎石离得远的现象,就好像有个魔法师指挥着所有的碎石站队一样。
③火星碎石的怪现象曾经让科学家十分困惑,莫非这是火星人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④火星上当然没有火星人这样的智慧生命,要解释火星碎石的怪现象,还是要从自然界找原因。一些科学家提出,火星碎石分布也许是火星上的强风造成的。大的石块由于风化而崩解,形成小的碎石后,强风吹动这些碎石在平原上翻滚,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规律排列的场景。
⑤不过,火星上的大气比地球的大气层稀薄得多,因此风力十分微弱,只能吹动一些细小的沙粒,对于直径几厘米的碎石是无能为力的。火星碎石规律分布的现象不可能依靠风力翻滚碎石而形成。科学家又猜测,碎石的分布也许是在火星早期形成的,那时火星大气还很浓密,风力也比现在大。但是,这个猜测同样站不住脚,因为太阳长期的光照会令碎石分解成细沙,根本不会保留到现在。
⑥如果风无法推动碎石运动,还有什么原因能让碎石动起来呢?火星上曾经有水流动,但那是几十亿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火星表面已经完全干涸,没有能推动碎石的水流了。其他的自然力量似乎都无法让碎石运动起来。
⑦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在地球上利用风洞实验,从而揭开了这个谜团。
⑧让火星碎石运动的力量还是风,不过不是强风,而是弱风。科学家解释说,当碎石在一处形成后,火星上的弱风虽然不能吹动它们,却能吹动碎石周围的细沙。碎石迎风面的细沙就被不断地吹走,于是碎石迎风面的底部就形成了一个小沙坑。日积月累,小沙坑越来越大,在重力的作用下,碎石于是滚落到了小沙坑里。此后,迎风面的细沙继续被搬走,碎石一次又一次地滚向风吹来的方向,碎石堆就散开了。
⑨搬走迎风面的沙土只能让碎石集体逆风而动,并不能让其完全散开。要让碎石散开,还另有原因:处于迎风面的那些碎石同时也为后方的碎石阻挡了风力,使风力不能对后方的碎石做同样的事情,风只能搬动后方碎石两侧的细沙。这样,在前方碎石向前滚动的时候,后方碎石由于两侧细沙逐渐被搬走,往往会向旁边滚,因此整个碎石群就出现了一部分碎石向前翻滚,另外一部分碎石向左右两侧翻滚的现象,于是碎石群均匀散开了。文章运用层层设疑层层解疑的方法行文,对火星碎石的均匀分布,先后否定了哪几种说法? (4分)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火星碎石规律分布的成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