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率先打破这一懵懂历史观的是
| A.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 B.李鸿章、张之洞等的洋务思想 |
| C.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社会主义思想 | D.严复、粱启超等的维新思想 |
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②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
③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 | B.淞沪会战 | C.台儿庄战役 | D.武汉会战 |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史正义的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豆”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右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
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
|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 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