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甲];但中国小说总是不来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是产生于现实,是为了牵涉到现实问题,根据一个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描绘人物不是流,而是源 |
B.描绘人物不是源,而是流 |
C.展示技法不是源,而是流 |
D.展示技法不是流,而是源 |
对“《水浒传》笔法好”这一评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爱憎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 |
B.作者对历史人物不故意拔高或贬损,不追求艺术再造。 |
C.作者多侧面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
D.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实录”的态度描写人物。 |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一项是( )
A.文人独立创作改变了民间创作注重情节的倾向,使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 |
B.在各个阶段都有优秀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写出了传世之作。 |
C.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
D.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长期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其发展进程是极为艰难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泪的水
刘建超
一个游人迷了路,无意中走入了深山里的村寨。村寨人很好客,拿出最好的山珍野味、自酿的陈年老酒款待他。游人很感激,可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赠,包里只有一瓶矿泉水,他就把矿泉水送给了这家的大眼睛孩子。游人回去的路还很长,大眼睛孩子的爸爸,把一只葫芦里灌满了自家缸里的水,让游人带着路上喝。
村寨的孩子没有见过塑料瓶里装的水,都很稀奇,一瓶水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
城里人喝的水就是高级啊,别说水了,就是这瓶瓶也得值好多钱啊。
打开尝尝呗,咱也当当城里人。有孩子提出建议,十几双眼睛流出渴望,眼巴巴地看着大眼睛。
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每个孩子都喝过之后,大眼睛才自己端着小瓶盖喝了一口,品品,又喝了一口。大眼睛哭了,泪水流进嘴角,咸咸的。
城里人喝的水就是有味道,和村子里的泉水不一样,不一样就是特别,特别就是好,好就令人向往。大眼睛希望自己也像那个游人一样,去遥远的大城市,喝这种装在瓶里的不一样的水。
大眼睛有了城里人的水,每天都会有孩子围着他,想尝一瓶盖城里人的水。没几天,那瓶子里的水就喝完了,大眼睛就把自家水缸里的水灌入瓶瓶里,还是满满一瓶。孩子们知道,大眼睛瓶瓶里的已经不是城里的水了,他们不再围着他讨要,也不来和他玩了。
大眼睛时常带着那瓶水,坐在山崖上,看着远处的天际。他鼓励自己,一定要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游人回到了城市。游人的妻子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游人的朋友都被邀请来家里庆贺。推杯换盏之间,有人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葫芦说,这就是你说的山里人自己酿制的陈年老酒吗?
游人想开个玩笑,说,就是,你尝尝。
朋友就打开了葫芦的塞子,倒了一杯,一饮而下。
游人忍住笑,故意问,味道怎么样?浓烈吧?
朋友没有说话,又倒满一杯喝干,泪水便从朋友的眼角流下。朋友说,甘露,甘露啊。天啊,这是神水吧?神水!
大家好奇,都倒了一杯饮下。果然神奇啊,水的原始风味沁人肺腑,仿佛能看到那清澈晶莹的山泉,能嗅到儿时记忆的味道,个个禁不住泪流满面。
朋友说,快去找到这个山寨,咱们大家入股投资办个天然饮用水厂,直接灌装就行啊。这水的牌子就叫“老家的味道”,准保火啊。
一拍即合,众人开始筹资注册,项目评估。建筑大军开始修路架桥,寂静的山寨首次迎来机械轰鸣声。
大眼睛孩子走出了山寨,到繁华的都市上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都市。大眼睛谈恋爱了,女孩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她教会了大眼睛怎样在都市里生存。
大眼睛已经习惯喝装在瓶瓶里的城市水,城市的水麻木着他舌头上的味蕾神经。他开始怀念家乡山寨的山泉,怀念家乡清凉澄澈沁人肺腑的甘爽。
女孩来了,带来了一瓶天然水,牌子是“老家的味道”。
女孩说,你尝尝,新产品,喝了你就不想家了。
大眼睛喝了,说,这比我家乡山寨的清泉水差远了。
女孩不解地问,水还有什么区别?除了卫生不卫生,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啊。
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啥时候我带你去我们山寨,尝尝我们山寨的清泉水,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掉。
女孩说,我才不相信呢。
大眼睛真的就带着女孩去了山寨。山寨已经通了公路,有了公共汽车,原来居住的村子已经搬迁,修建了宾馆度假村。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的味道,各种加工厂正在把山寨的资源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
山泉已经不见了踪影,山寨的那口老井还破烂不堪地废弃在那里。
大眼睛把瓶子系上绳子,从老井里提起一瓶水。他把瓶子递给女孩说,尝尝,尝尝,什么叫刻骨铭心。
女孩嘬了一口,又嘬了一口,茫然地看着大眼睛。
大眼睛夺过瓶子,仰头咕咚咕咚几大口,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流进嘴角的泪水也比这瓶子里的水强一百倍啊。
女孩问大眼睛,你怎么了?
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
《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到村里的孩子,对一瓶矿泉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从侧面反映了深山的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 |
B.孩子们在知道大眼睛里手里的矿泉水瓶里不再是城里的水以后,就不再和他玩了。这使大眼睛感到寂寞,所以他想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
C.游人回到城里,他的朋友们因为喝道晶莹清澈的山泉水而流泪,大家决定为那里投资,改变山寨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
D.大眼睛不断地对女友“炫耀”家乡的水,说只要尝一尝,会“一辈子都忘不掉”,与小说结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 |
E.小说选材精当,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直击社会热点,警醒人们直面经济发展背后带来的严重问题。
(2)小说中一共写到了三处流泪的场面,请结合文意分析三个场面人物流泪的原因。
(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②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
(4)小说题目是“流泪的水”,请分析作者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民间写作的冲击波
“民间”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是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相异质的“另一种传统”。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民间线索和脉络十分清晰。但受传统文化“雅俗”观念的影响,“民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甚至被贬抑的状态。民间的意义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注意与重视,其话语理论阐释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五四以来,这种局面虽有所改观,但民间话语要么被弃置在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之中,要么统摄于民族或民本的政治阐释之下,失却其独立的理论价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朦胧诗”正是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实现对主流政治话语的“破冰”,用“新的美学原则”宣告中国诗歌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并在“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中集体亮相。韩东、于坚、《他们》、《非非》等是其代表。这批来自民间的“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回到语言、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生命个体。上世纪90年代,韩东等则更进一步,提出当代诗歌的“民间写作”。他们将“民间”等同于“先锋”,认为“民间”真实饱满,富有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正是在这种民间话语传统的作用之下,当代诗歌才真正拉近了与日常生活、生命个体的距离。从此,诗歌才变得真切,有了实感,也有了美感。从这一点来看,民间话语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日常生活的审美取代了当代诗歌的宏大叙事之后,“民间写作”却与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在争夺上世纪90 年代的诗歌话语权上发生了龃龉。“民间写作”用个体生命的“语感”、审美的“日常生活”等理念,来否定“知识分子写作”的“思想”、“理性”、“知识”和“文化”,并直接导致了上个世纪末那场旷日持久的“盘峰论争”。漫天的“唾沫”和无尽的“口水”,既淹没了执拗的诗人,更伤害了无辜的诗歌。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一切都可能成为资本市场包装策划的对象。过去位居云端、后来身处边缘的诗歌,如今也难以幸免。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赢得网民的点击、博得传媒的关注,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和资本的认可,一直视独立、自由、创造为其生命的民间话语,现在立场也变得含混不清。当海子的那句曾被视为当代诗歌高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随处可见的房地产广告用语时;当“凤姐”抛出这么一句“我不曾听着你的歌/不曾看见你的锋芒/我知道你的坟头面朝南方/我知道你的坟在乱葬岗上”,突然向海子致敬时,我们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到底是怎么啦?任何东西,哪怕是所谓的“真理”,当它一旦沦为一种市场策略或理论噱头时,其虚妄的一面也就立即彰显出来。网络诗歌事件是如此,民间话语亦是如此。
(选自刘继林《民间话语:伴随新诗的成长岁月》)下列关于“民间话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可见“民间话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管长期被忽略、被遮蔽。 |
B.“民间话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本质相同,却长期被视为“另类”。 |
C.传统文化雅俗观念,让“民间话语”长期处于艰难境地,使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D.五四以来,其生存空间有了向好的变化,但因诸多原因,其独立的理论价值仍然难以得到确立。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流政治话语一统天下,而“朦胧诗”却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面。 |
B.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的出现,标志诗歌进入全新时代。 |
C.“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语言、日常生活、生命个体,无疑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有力挑战。 |
D.20 世纪90 年代,韩东等将“民间”视为“先锋”,因为他们认为“民间”才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当代诗歌依旧疏离日常生活、生命个体,那么诗歌就不可能得到真切,也不可能具有实感和美感。 |
B.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取代了当代诗歌的宏大叙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争鸣就日趋激烈。 |
C.“知识分子写作”重“思想”、“理性”、“知识”和“文化”的特点,直接导致了那场“盘峰论争”。 |
D.重视民间话语,但也要防止其沦为一种市场策略或理论噱头,因为如此则其虚妄的一面立即显现出来。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他回忆自己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做编辑时,别人投来的稿,他都要对照原文再看一遍,很多都是长篇,比如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天才》,一看就是几个月。
⑦而对于翻译,王永年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难处。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一点一点啃的话是不累的,一下子啃的东西太大是不行的。你把它拆散了。处理什么问题也是这样的,烦得不得了的话,就先把它剖开来,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把它吃掉就不累了。”(摘自《文学报》,有删改)简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文中赞扬王永年具备“典范的职业精神”,请结合全文谈谈,在王永年的身上有哪些表现?
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在选材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脚印
王鼎均
①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②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拣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拣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
③我想,拣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至于我,我要拣回来的不止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④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拣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六岁。
⑤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四十年万赖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行,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高楼有多高? 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温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⑥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干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歌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岂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有删节)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本文以“脚印”为题有什么好处?
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拣脚印的旅行。
②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有人认为删掉第⑤段“乡间父老讲故事”的内容,可使行文更为简洁。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联系你的理解和生活认识,再举一个艺术“变形”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