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洪秀全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与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维护小农经济是其出发点 | B.都具有近代化色彩 |
| C.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是其主要内容 | D.其反对的对象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继续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和东南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
④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
|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A.颂古非今 | B.以古讽今 | C.厚今薄古 | D.贯通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