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
|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
|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C.新中国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
| D.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
| B |
“一国两制”的方针 |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
| C |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D |
1982年宪法的颁布 |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
|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纪念状。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落实 |
| C.“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 |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