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可以从此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
|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 1950~1957 |
55l96~64653 |
9137~10618 |
1 6.55~16.42 |
| 1958~1960 |
65994~66207 |
12210~ 1373l |
l 8.50~20.74 |
| 1978~1984 |
96259~103475 |
15230~19686 |
15.82~19.02 |
| l985~2006 |
104532~129315 |
21054~42071 |
20.14~32.53 |
A.1950-1957年城市化率低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B.1958-1960年城市化提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
C.1978-1984年城市化率降低是因为农村经济改革推
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D.1985-2006年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成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
|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
|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
|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
|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 |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
|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由此可见
|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
|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
|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
| D.国共两党己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
|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
|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