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重大损失。针对下表中的灭火实例,相关灭火方法及原理不正确的是 ( )
将一定量的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液一定是无色的 | B.滤液中可能有Cu2+ |
| C.滤渣中一定有Cu和Fe | D.滤渣质量一定大于原固体粉末质量 |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 A.铁粉(铜粉)——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过滤 |
| B.C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
| C.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
| D.CaCO3固体(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晾干 |
现取三等份的某物质X,分别加入到足量的酚酞试液、NH4Cl溶液、Na2CO3溶液中,振荡,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该物质X是
| 加入物质 |
酚酞试液 |
NH4Cl溶液 |
Na2CO3溶液 |
| 实验现象 |
溶液变红 |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
无明显变化 |
A.稀盐酸B.NaOH溶液C.Ca(OH)2溶液 D.BaCl2溶液
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得水煤气(混合气体),下图即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
|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 C.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水的质量比为8:9 |
D.反应后生成的 和 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
| 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 |
| C.在置换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 |
| D.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