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法国和德国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始于
| A.《罗马条约》 | B.《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
| C.《欧洲联盟条约》 | D.欧元的启用 |
如下图“儿童眼中的社会”,从这两幅画中不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中国工业发展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 B.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C.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
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开展“米棉之战”,这表明
| A.政府用经济手段强烈干预市场投机活动 | B.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商人投机行为 |
| C.国家加强对国计民生资源的控制 | D.国家严格控制商业经营活动 |
下表是上世纪中期,我国工业品产量指数比(以1949年以前的最高年为100)。表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 产品名称 |
原煤(亿吨) |
原油(万吨) |
发电(亿度) |
钢(万吨) |
机床(万台) |
||||
| 1949年 |
51.6 |
37.5 |
71.1 |
17.1 |
29.6 |
||||
| 1952年 |
106.5 |
137.5 |
121.7 |
146.3 |
253.7
|

读右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它的出现年代不会早于()
| A.1958年 | B.1959年 |
| C.1960年 | D.1978年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
1954年(%) |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包产到户”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