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跳虫类 |
蜱螨类 |
线蚓类 |
线虫类 |
||||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
| 有机肥田 |
10 |
167 |
38 |
30 |
40 |
120 |
19 |
339 |
| 化肥田 |
4 |
79 |
16 |
41 |
18 |
32 |
7 |
52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中内容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至②中 |
| B.兴奋传递时,②处的组织液含有特异性受体 |
|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正电荷 |
| D.在a中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该过程需要能量 |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据图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
| B.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b |
|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
| D.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突触结构中,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正常机体在受到某种抗原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前膜能分泌神经递质 |
| B.受刺激后,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
| C.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 D.适当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
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A可能是感受器 |
| B.B不可能位于大脑皮层 |
| C.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可在b点测到膜电位变化 |
| D.a点和d点传递的信息完全相同 |
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根据图分析(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
| B.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抗利尿激素 |
| C.E作用于B,对应的 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D.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