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的频率是50Hz。测得各相邻计数点之间距离分别是 AB=1.50cm,BC=3.00cm,CD=4.50cm,DE=6.00cm,EF=7.50cm,FG=9.00cm。则,加速度a = m/s2,打C点时的速度vc = m/s
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比在单质中长 |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它是一个统计规律,只对大量的原子核才适用 |
C.氡的半衰期是3.8天,若有4 g氡原子核,则经过7.6天就只剩下1 g |
D.氡的半衰期是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则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
关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
C.原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内 |
D.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 m |
关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衰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而发射出来的 |
B.半衰期的长短不随化学状态、温度等变化而变化 |
C.某核放出一个β粒子或α粒子后,都变成一种新元素的原子核 |
D.若原来有某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10个,则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了衰变 |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
B.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 |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
D.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
图中R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虚线方框是匀强磁场,是厚纸板,
是荧光屏.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的O、P两点处有亮斑,则关于此时磁场的方向、到达O点的射线、到达P点的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
B.到达O点的是γ射线 |
C.到达P点的是β射线 |
D.到达P点的是α射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