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①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②花影,药院滋③苔纹。
余④亦谢⑤时去,西山鸾鹤⑥群⑦。
【注释】①〔唯〕只有。②〔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③〔滋〕繁衍。④〔余〕我。⑤〔谢时〕辞去世俗之累。⑥〔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⑦〔群〕与……为伍。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中绕道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诗人触景生情,以物喻人,请找出表现居所主人公品格高尚的句子。
诗的尾联中的“亦“字用得很妙,那么它妙在何处呢?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④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⑤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如果为这首词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闺怨 | B.梳妆 | C.相思 | D.送别 |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簪花、镜、面、罗襦”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
B.词中“度”生动地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化动为静,富于联想与想象。 |
C.“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
D.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用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夜洛城①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①歌舞未曾归。
【注】①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
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暖树”的意思是,诗人“最爱”的是“”。
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
D.结尾处写西湖湖东春景让人陶醉,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直抒胸臆,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