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谁杀死了蜂王
何敏
北京房山区蒲洼乡人几百年前就开始养蜂。但近年来蜜蜂频出问题,蜂王莫名其妙地死去,还出现蜜蜂和蜜蜂之间掐架情况,损失不少蜜蜂。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资深研究员杨冠煌得知这一问题,决定前往探个究竟。时逢秋季,花木凋零,蜜蜂食源也出现短缺。难道是因为食物不足而发生夺食大战?可是杨冠煌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扶持蜜蜂养殖,最近几年,一到秋季,就向蜂农免费发放白糖,喂养蜜蜂,以弥补秋冬季蜜蜂食物不足。更何况,据以往经验,中蜂之间争斗一般不会杀死蜂王。难道是他杀?
蜂农们反映,胡蜂是中蜂的天敌。为了验证胡蜂是否是凶手,杨冠煌捉了几只个头硕大的胡蜂做试验。一只胡蜂出现在中蜂的蜂巢门口时,中蜂立即排成一排,守卫蜂巢,胡蜂见无懈可击。尽管如此,它还是要冲进蜂巢。然而,中蜂拼死抵抗。最终胡蜂落荒而逃。
蒲洼乡还养殖着从国外引入的意大利蜂,可是意蜂无论个头还是力量,都远不如胡蜂。强攻猛打,意蜂更加没有获胜的可能。
和蜂农们聊天时,杨冠煌得知“蜂螨”对蜜蜂的危害很大。蜂螨只有针眼大小,寄生在蜜蜂幼虫、蛹以及成蜂身上,靠吸食蜜蜂体液存活。会不会是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中蜂蜂群,导致蜂王死去?
杨冠煌决定再做实验。他把收集来的蜂螨放到一只中蜂身上,随即,这只蜜蜂的腹部剧烈抖动并振翅,发出比平常高得多的声音。急剧的摆动引起其它工蜂的注意,这些工蜂就爬到它身上,把蜂螨叼走。于是,这个也排除了蜂螨杀死蜂王的可能。既然工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倍受呵护的蜂王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扰了。
正当这时,村民董师傅家又死了一只蜂王。杨冠煌赶往现场,观察蜂王尸体,蜂王体内似乎有某种异物。原来,尸体上的异物是类似蜜蜂的蜇刺钩状物,这是凶手留下的凶器。可是,哪个凶手能行刺蜂王呢? 杨冠煌经过比对,发现这凶器竟是意蜂的蜇刺。可是,意蜂是如何进入中蜂蜂巢的呢?
几天后,杨冠煌观察到了这个情景:两只意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振动翅膀,中蜂工蜂竟轻易放行。意蜂无论从个头还是外形上,和中蜂都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工蜂觉察不到呢?杨冠煌意识到,蜜蜂之间是靠翅膀振动来传递信息。他立刻进行振翅测定。经测试得知意蜂工蜂振翅频率跟中蜂雄蜂频率接近。意蜂工蜂飞到中蜂巢,守卫蜂很容易根据它的震翅频率,误认为是自家的雄蜂,而放它进巢。
杨冠煌立即把蜂王和工蜂整体搬进可透视蜂箱,等待意蜂的再次行动。果然,意蜂混进中蜂蜂箱后,就开始寻找并刺杀蜂王。眼看意蜂就要得逞,却被身后的工蜂无意中岔开,蜂王侥幸躲过一劫。几分钟后,意蜂再度追杀蜂王,蜂王急中生智将尾部插进蜜穴。这样一来,意蜂便无计可施。可是又有两只意蜂混了进来,工蜂们仍未识破这些敌人。
虽然杨冠煌揭开了蜂王之死之谜,但中蜂濒临灭绝的问题还是很不好解决,因为中蜂产蜜量不如意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意蜂,中蜂又常常出现蜂王离奇死亡,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弃中蜂转养意蜂。
但是中蜂有突出的优点,除了采食较大蜜源,还会不辞辛苦寻找零星小蜜源。在同一地区,它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会比意蜂多出两三个小时,所以,它们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外来蜂种。可以说,如果没有中蜂,山区的一些植物可能会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
(选自《走近科学》2010年第7期)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关于蜂王之死,杨冠煌调查过哪些嫌疑对象?最终证实凶手是谁?
蒲洼乡近年来蜜蜂常出问题,出了哪些问题?
中蜂显然比外来蜂有很多优点,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挽救中蜂濒临灭绝呢?请你提出三条建议。
下面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蜂螨靠寄生在蜜蜂幼虫、蛹以及成蜂身上,吸食蜜蜂体液存活。 |
| B.正当杨冠煌一筹莫展时,村民董师傅家又死了一只蜂王,于是杨冠煌以此为切入口查出了蜂王之死的原因。 |
| C.蜜蜂之间是靠翅膀振动来传递信息的,当自己遇到危险时也以此来告诉同伴。 |
| D.杨冠煌虽然破解了蜂王之死谜,却无法解开中蜂濒临灭绝之谜。 |
现代文阅读
天真与经验
作者:梁遇春
天真和经验好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我们常以为只有什么经验也没有的小孩子才拥有天真,他那位饱历沧桑的爸爸是得到经验,而失掉天真了。可是,天真和经验实在并没有这样子不共戴天,它们俩倒经常是聚首一堂。英国最伟大的神秘诗人布莱来克著有《天真与经验之歌》。在“天真之歌”里,他无忧无虑地信口唱出晶莹甜蜜的诗句,他简直是天真的化身,好象不晓得世上是有龌龊的事情的。然而在“经验之歌”里,他把人情事故用简单的辞句表现出来,真是找不出一个比他更世故的人了。他将伦敦城里扫烟囱小孩子的穷苦、娼妓的厄运说得辛酸凄迷,可说是看尽人间世的烦恼。可是他始终是那么天真,还常常亲眼看见天使。
也许有人会说,这班诗人们的天真是装出来的,最少总有点做作的痕迹,不能象小孩子的天真那么浑朴自然,毫无心机。但是,我觉得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象是很脆的东西,经不起现实的接触。并且当他们发现人情的险诈和世路的崎岖时,他们会非常震惊,因此神经过敏地以为世上除开计较得失利害外是没有别的东西,柔嫩的心或者就这么麻木下去,变成个所谓值得父兄赞美的少年老成的人了。他们从前的天真是出于无知,不值得去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欣羡。
至于那班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历尽人世间的纷扰,经过了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又知道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来任口说去,任性做去,任情去欣赏自然界的快乐。他们以为这样子痛快地活着才是值得的。他们把心机看做是无谓的虚耗,自然而然会走到忘我的境界了。他们的天真可说是被经验锻炼过了,仿佛在八卦炉里蹲过,炼成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人世的波涛再也不能将他们的天真卷去,他们真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种悠然的心境既然成为习惯,习惯又成天然,所以他们的天真也是浑然一气,没有刀笔的痕迹的。这个建在理智上面的天真绝非无知的天真所可比拟的,从无知的天真走到这个超然物外的天真,这就全靠着个人的生活艺术了。概括地说,作者所欣赏的是怎样的天真?
在现实面前,小孩子的天真和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有何不同表现?(各用一句话概括)
现代文阅读
社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_______》。
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如:嗅觉清香。视觉________,听觉________,触觉________。
请谈谈你读了这几段文字的体会。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小叫。
③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老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
声。(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 事件 |
作者感情 |
|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
A__________ |
|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
痛心 |
|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
B__________ |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读到选文第⑤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请理解第⑦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选文中的“小儿”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请分析作者安排这个人物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语段。(共16分)
1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
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5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6"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7"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8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9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10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11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12"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13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14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
| B.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
| C.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
| D.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
文中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照应的句子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最后段落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拟题理由
题目: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
世界以痛吻我(张丽钧)
①“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②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③是啊,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④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颤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⑤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颤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⑥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了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⑦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⑧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⑨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选文开头引用泰戈尔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第⑦段“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中“这两者”指的是什么?
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它阐述了什么道理。(4分)
“要我回报以歌”与“我要回报以歌”,只是两个字位置的变动,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