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外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借助什么景物来表达这个字的?
下面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可是词人却苦闷、无奈,整天在失意痛苦中煎熬。
B.词的上片写看蕉,下片写听蕉,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进一步把愁引向深处。
C.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潇潇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文言虚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晏殊的《采桑子》一词,完成后面问题。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注】 ①解:有“懂”“会”的意思。②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本诗题为《东栏梨花》,首句写“梨花淡白”,侧重写梨花的,二句写“(梨)花满城”,侧重写梨花,三句写“东栏一株雪”,侧重在。虽是句句写梨花,但描写的不同,当然没有重复之嫌。
诗人借咏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后面问题。
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
赏析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回答下列问题。(共4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霜满地”有什么意蕴?

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1)“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