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寒秋踏青
孙青松
阳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立冬”前的这段时光,习惯上称为“寒秋”。这时节,旷野里,冬小麦破土而出,以绿色浸染着、铺阵着地表,吞噬着荒芜;又以“兵临城下”之势,分割包围着豫西南平原上的庄村、城镇。
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这时期的冬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稚气,满目清新,纤尘不染。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若蹲在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子,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
这时的冬麦,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时间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寒秋时期的麦苗儿颜色,也总是细差微别:有的嫩绿,有的青绿,有的黄绿,有的鹅黄。无论何颜何色,都是那样嫩秧秧、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又由于地形地貌的迥异,麦苗的垄行姿势不一——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圈圈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比排着,跳动着音律。
冬麦田盎然的绿意,与晚秋萧瑟的景象,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又是合理的配置、浑然的协调。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农民,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大地,是岁岁复写的纸张;耧脚,是如椽的巨笔;麦种呢?则是淋漓的墨水呵!
每当我面对被冬麦“一统天下”的田原之时,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
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所以载万物容万象:天远地阔,所以任鸟飞纵马奔。蓝天、白云和葱绿的冬麦田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最博大的人世襟怀。置身于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
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安歇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地放松,完全地坦然。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架子车之类的农具。
这期间的麦田里没有一轮一轮的绿波,只有条分缕析的垄行,肌理般诗意地排列着,优雅地延伸着,提升着我阅读大地之书的兴趣。清凉的秋风,时而轻扬我的衣角,让我飘逸;时而沁入我的身心,清心凉肺。
是的,这南阳盆地的沃壤与地气,选择和培育了冬小麦这优良的旱地粮食作物;这优良的粮食作物,又养育和繁衍着盆地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盆地文化——这就是我对冬小麦敬畏的原因啊!况且这寒秋的时光,又是岁月精彩的“段落”。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这篇散文主要抓住了哪种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冬小麦的敬畏之情,作者敬畏冬小麦的什么呢?最少说出5点。
文中很多语句写得生动、优美。根据提示,品析其妙。
⑴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加点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⑵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根据前后语句,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填上精美语句,使之与原文构成递进排比句式。
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会欣赏人
孙琴安
①对于艺术,会欣赏的人很多,但对于人的欣赏,有此意识或观念的人并不多,我也是在天命之年时悟出来的。
②在古代,曾有过许多友人、同窗之间互相欣赏的故事,伯排琴的知音之交自不待言,有的甚至在对手之间也时有发生。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攻魏,碰到的老对手就是司马懿,二人足智多谋,旗鼓相当,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上当,非但不恼火忌恨,反自叹不如;当知道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非但不幸灾乐祸,反赞其为“天下奇才也”。其对诸葛亮之欣赏程度,远过常人。
③诸葛亮去世,魏遂灭蜀,随后司马家族又代魏主政而建晋。以羊祜为军政重臣,出镇襄阳,与吴国大将陆抗为军事对手。二人虽各为本国军事统帅,然审时度势,皆以不战为方略,各保分界达十年之久。其间二人互相欣赏,互通使节,陆抗称赞羊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而羊祜知道陆抗生病,特地馈赠良药派人送去,陆抗左右的人都不放心,怕有毒,劝陆抗不要服用,但陆抗毫不生疑,一边服用,一边为其辩护:“羊祜岂鸩人者!”羊祜去世,不仅晋国上下哀恸,就连“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德高望重,史亦罕见。
④都说“文人相轻”,实际上也有许多文人相重的例子。如李商隐与杜牧,李商隐写离愁别绪的诗最为擅长,但他在给杜牧的诗中却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对杜牧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⑤再如,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都是华东师大名教授,我每次与钱谷融先生谈起徐中玉先生,他总谦虚地说:“徐先生学问博大精深,学通古今,我怎么能跟他比呢?”而我每与徐先生谈起施蛰存,他总说:“我中学读书时爱读小说,除了平江不肖生和鲁迅,还有施蛰存的小说,对我都有影响……”语气中充满着敬意。
⑥我想,连对手之间都能够互相欣赏,文人之间也能相重,那么作为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师生、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甚至是上下级、前后辈之间,就更应该互相欣赏了。不过,要欣赏别人和被别人欣赏,似应首先具备两个条件。
⑦首先是理解。我们平时都说理解万岁,但到真需要理解时却又往往做不到。你要欣赏别人,就先得理解别人。如鲍叔牙之所以赏识管仲,就因为了解他的个性,为此管仲曾感慨:“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故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⑧其次得有胸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欣赏人却与利益无关,它往往出于一种由衷的钦佩与喜欢。你既然学会了欣赏一个人,也就意味着你对其缺点的包容;如你紧咬着别人的一点瑕疵不放,就很难学会欣赏。
⑨友人徐全荣说得好:“别人对你做了九件坏事,只做了一件好事,那我记住他做的这一件好事!”有这等胸襟与情怀,何愁不会欣赏人?
(选自2018年2月8日《文摘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4)试举一例,谈谈生活中应如何欣赏别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_____”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选文有改动)
(1)请选择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2)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所举事例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请概括说明第④、⑤段的两个事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选文第⑥段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关于“如何阅读”你有怎样的观点?请写出三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蛋白蛋黄都要吃
①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因而很多人不敢吃鸡蛋黄,尤其是血脂和血压异常的朋友,吃鸡蛋往往把蛋黄丢弃,只吃蛋清。
②事实上,蛋清与蛋黄相比,营养差远了,丢弃蛋黄只吃蛋清是非常浪费的吃法。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
③蛋黄是蛋类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集中部位,并且富含磷脂和胆碱,其脂肪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黄是鸡蛋的精髓,对健康十分有益。蛋黄中还含有甜菜碱、叶黄素、叶酸等营养保健成分。适量食用蛋黄,与其他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有利于降低心脏病的危险,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变性等病症。
④蛋黄有一个小优点,不管用什么方法烹调,其营养成分变化都很小,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有人认为,蛋黄煎煮熟透会破坏其营养成分,这完全是多余的担心。
⑤蛋黄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其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经检测100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有1510毫克左右。但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也不会成为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每天吃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没有关联。
⑥已经确诊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鸡蛋,包括蛋黄。考虑到风险因素,关键是要掌握好蛋黄的食用量,而不该完全舍弃吃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相比蛋黄,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是鸡蛋黄的2倍。
⑦胆固醇属于脂类,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提,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
⑧人体内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内源性的,由人体肝脏自己产生,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70%﹣80%,是人体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另一种是外源性的,经膳食摄入,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20%﹣30%.膳食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因遗传和代谢状态等个人因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当然,患有慢性病或高胆固醇、高血脂症的人日常仍需注意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
⑨中国膳食居民指南推荐成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为280﹣350克,吃鸡蛋不要丢弃蛋黄。这个量平均到每天即每天摄入量为40﹣50克,大约1个鸡蛋。
⑩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大家每天吃1个完整鸡蛋,这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鸡蛋对人体的营养贡献,远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高胆固醇”风险。
⑪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每周吃鸡蛋不要超过3个,大约隔天吃一个比较合适,或者每天吃半个也不错。对于患有高胆固醇的人,不吃鸡蛋未必能降低胆固醇,吃鸡蛋也未必一定加重症状。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选文有改动)
(1)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用煎、煮、蒸、炒等方式加工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
B.科学证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
C.长期素食者,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不会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
D.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可以放心吃鸡蛋,包括蛋黄。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选文第⑦段加点词语“必需”不能删掉的原因。
(4)概括选文第⑩段的说明内容。
(5)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选文中仍建议高胆固醇患者适量摄入蛋黄,其理由除蛋黄营养丰富外还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今年春节我回家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春节时回到老家乡下的老宅里。母亲平时一人独守那座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我住在省城,住在老家的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今年春天,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乡。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宅去。我们姗姗而行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口鱼塘,父亲撒下第一批鱼苗,也曾撒下全家致富希望的那口鱼塘,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碎金一般的粼粼波光;鱼塘四周曾经细弱的桑树,早已枝干粗壮,看着新发的嫩叶随风摇曳,我仿佛看到当初妹妹帮母亲采桑喂蚕的身影;远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在水回里,背后黛色的群山像一道屏风,见证过我们一家人洒在田里的汗水。观今忆昔,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进了老宅的大门,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父亲去世十年,我第一次回老宅,不知为什么,在他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⑤“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⑥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岔五回家就为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⑦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双手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上面的相框内,是我当军官时的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家里有我这个连级干部,他们是那么的引以为豪!
⑧“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这都是你爸爸给你攒的……”母亲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你都没来得及穿……”这么多年竟将我的所有作品和曾经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好!
⑨“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春节你们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
⑩那一年冬天,我有了第一个孩子,趁春节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母亲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⑪我擦去眼泪,想到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我们再也没有回过老宅。“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两个孙儿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和你爸早就准备好了。”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需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一条床单,放在我手上……
⑫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⑬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我说:“今年春节我就回家来!”母亲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标题“今年春节我回家”有什么含义?
(2)请你概括出父亲去世后母亲爱家人的情节。
(3)选文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说说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不约而同”好在哪里。
(5)选文第⑩段的插叙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我”在父亲“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可见“我”想起父亲心里非常难过。
B.选文第⑧段中加点词“竟”既写出了“我”对父母保存自己作品和衣物的惊讶,也写出“我”内心的感动。
C.选文第⑫段中“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
D.结尾段写母亲“双眼闪着泪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欣慰与感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活在当下
①生活中常听人说,“我当初者大学只差几分,早知道就好好学习了!”“我若是前几年买房子就好了,越等越买不起了……”也常有人这样说,“等我以后有时间了,我就去学一门乐器。”“等我以后退休了,我也到国外长长见识。”前一种人常常沉浸在对过去的惋惜中,后一种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的渴望里,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因为,过去的已不可挽回,再多的惋惜都是徒增痛苦;未来无法确定,再多的望都是徒增烦忧。我们要跳出怪圈直面现实,时刻牢记:人要活在当下。
②那么,什么叫活在当下呢?顾名思义,就是活在现在,活在今天。我们要抛却过去的顺恼,直面眼前的现实,发现和享受当下的美好,让生命活在我们前进的脚步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验斑斓的人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意义。
③活在当下,就要微笑着接纳生活中的不美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井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每个人的当下并不都是划美好的。或者遇到因难,或者遇到挫折,或者到变故,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这些都是整个人生中不遂人底的,是我们所左右不了面对这样的不如意,有的人就会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有的人就敢于面对一切,能以一份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不美好,即使身处国境,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北宋时期的苏拭仕途不顺、人生坎坷,却仍不改初心,乐观面对生活。被贬至患州、信州之时,他不仅教化民众,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和一怀旷达的胸襟。活在当下,就应该这样直面当下,不逃避,不退缩,接受生活,笑对人生,在逆境中探索真实的人生,掌握人生的真谛。活在当下,就要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乏美好,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们。其实,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④悠品一杯音,轻嗅一货花香,困读一本好书,静看一抹夕阳或看彩云升起,听清风吟唱,游名山大川,观鸟儿飞翔。或相约三五好友,漫聊柴米油盐:或相聚一家き小,享受天伦之乐这些都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活在当下,就莫要错过眼前的风。因此,活在当下,我们就要有一双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爱美的心灵。
⑤活在当下,______.一旦发现了当下生活中的美好,那还等什么?立足当下之美,享受惬意人生。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当下生活竟如此美好,还有什么比尽情享受当下生活更美好的?当下的美好生活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错过了就会成为昨日的风景。趁着身体正好就背起你的行囊,趁着天气晴朗就沐浴阳光,穿上你那件要留到“重要场合”才舍得穿的裙子,把你珍藏的精美餐具摆上今晚的餐桌……在这美好的当下,我们要张开双臂去拥抱它,要敞开心扉去欣赏它,要放松心情去享受它,过好当下生活的每一天。
⑥当然,活在当下并不是只顾眼前,彻底地摒弃过去、无视未来。而是要从过去的遗憾中汲取教训学会珍惜,要从对未来的憧憬中看到希望学会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当下活出美好。
⑦人,要活在当下。活出当下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一直享受当下的美好,定能过好完美精彩的人生。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请在选文第⑤段画线处补充一个分论点。
(5)请筒要概述选文第⑥段不能到删除的原因。